深入了解英国大米加工机械及加工过程 (深入了解英国历史)

加工设备 发布时间:2024-07-24 17:21:32 浏览
深入了解英国大米加工机械及加工过程:揭示英国历史中的稻米产业变迁 深入了解英国历史

一、引言

英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饮食文化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逐渐演变。
尽管英国本土并不盛产稻米,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元饮食文化的接纳与喜爱,大米已经成为了英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本文将深入探讨英国大米加工机械的发展历程、加工过程以及它们如何融入英国历史长河之中。

二、英国大米加工机械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的英国,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稻米并不是主要的农作物。
因此,大米加工机械的发展也相对滞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繁荣,英国开始进口大米,并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大米加工产业。

英国的大米加工机械主要经历了从传统手工工具到现代化自动化设备的转变。
在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大米加工机械也逐渐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英国大米加工过程

英国的大米加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筛选与清洁:这是大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通过筛选和清洁设备,去除大米中的杂质和不良颗粒,确保大米的纯净度。
2. 去壳与分离:接下来,大米经过去壳机去除外壳,得到糙米。糙米再经过分离器,将其与米糠分离。
3. 抛光与分级:去壳后的糙米需要进行抛光处理,以提高大米的外观和口感。抛光后的大米经过分级设备,按照大小、长度和宽度进行分类。
4. 成品包装:最后,经过上述工序处理的大米会被包装成各种规格的产品,以供市场销售。

四、大米加工机械与英国历史的融合

在英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大米加工机械的发展与其社会、经济、技术的变革紧密相连。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钢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大米加工机械逐渐实现了自动化和规模化生产。
这不仅是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英国工业实力增强的象征。

二战后,随着英国的全球贸易地位逐渐稳固,大米成为了重要的进口商品。
大米加工机械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以满足市场需求。
这一时期,大米加工产业与英国的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成为了英国饮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英国的大米加工产业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大米加工机械逐渐向智能化、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确保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五、结论

通过对英国大米加工机械及加工过程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英国并非稻米的主要生产国,但其大米加工产业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壮大。
大米加工机械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英国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
同时,大米也成为了英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英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大米加工产业将继续发展,为英国的饮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什么东西英国人一年吃200斤,中国人一年却只吃2斤?

200斤相当于100公斤,很显然一年能够吃这么多的那一定是主食。 有的自媒体写文章称每年英国人要吃200斤面包,这很显然这是不对的,据政府的《全国饮食和营养调查》,每人每天食用面包的中位数约为90克,男性(113克)高于女性(76克)。 那么按照每天90克面包计算,平均英国每人每年食用面包32.85公斤。

这样一看这个所谓的英国一年吃200斤面包,其实指的应该是英国人每年摄入的谷物总量,而不是面包的总量。 面包是英国人的主食,但是并不是唯一的主食,英国人除了吃面包之外,还吃面条、披萨、麦片、馅饼、蛋糕等谷物面食制品。 如果说真是天天吃面包,那么英国可真成了“美食荒漠”了。 当然除了谷物之外,英国人也会吃大米、玉米、豆类等主食。

英国的气候凉爽而潮湿,这种气候适合小麦、大麦、燕麦等谷物的生长。 英国耕地的一半都用来种谷物,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 面包在英国也有很多种类,从面粉成分上来看包括白面包、全麦面包、半白面半全麦面包、黑麦面包、混合面包(果仁)等,而从类型来看包括贝果面包、圆面包、酸面包、虎皮面包、法棍、Focaccia、Brioche等各式各样。 99.8%的英国家庭都会购买面包,每天售出近1100万条面包。 在英国,大约60-70%的面包是白色面包,三明治被认为占面包消费量的50%。

面包英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口味与我国有很大不同,西方的作为主食,面包放很少的糖,甚至不放糖,还有的放盐、大蒜以及其他香料等。 如果国人第一次吃可能会很不适应。 因为在我国面包是一种舶来品,通常不被视为主食,而是归为糕点零食一类,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会放很多糖和奶油,口感松软甜腻,并不适合多吃,所以每年2斤的量,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国虽然面包吃的少,但是却有馒头、饼、面条等其他谷物面食制品。

今年与往年不同,一方面是受疫情的影响,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这对农产品的产能造成很大冲击。 另外一方面,水旱、蝗虫灾害频繁,粮食出现明显减产。 为此很多产量国都已经开始限制粮食出口。 经济下行,粮食减产,更多的人将会重返赤贫,这可能会引发人道主义危机。 英国虽然不可能出现粮食危机,但是情况不容乐观。 英国农民协会(NFU)也表示,今年英国小麦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加上今年早些时候的干旱以及8月的大量降雨,收成将跌至40年来最低,仅为往年的三分之一。 为此不得不从美国、法国、德国等国进口。

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 从地理位置、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圈地运动、劳动力素质和自然资源方面说

首先,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17~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不仅在传统的毛织业,也在冶金、金属加工、制盐、酿酒、丝织、棉织等工业中进一步发展,拥有欧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场。 它们规模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 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如:18世纪中叶,金属加工已有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 分工十分精细,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1776年,亚当·斯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723—1790)在《国富论》中写道:“分工的结果,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计抽铁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钻鼻者又一人。 但要钻鼻,已须有二三种不同的工作。 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针刺于纸上,纳入匣中,皆须一人分任。 综合全部作业,可依此分为18种业务。 有些工场,这18种业务,是分别由18个特殊的职工担任。 固然,亦有时一人兼任二三门。 我看见一个小工场,只雇用10个工人,各种业务,遂由彼等兼任。 像这样一个小工场的必要机械设备,虽不甚完全,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12磅。 以每磅中等针4 000枚计,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4.8万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 800枚。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制造20针,就连一针,也不易制成。 ”在这种手工工场内,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日益专门化,为把手工生产转变成为机器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培养出一支熟悉生产过程,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发明和使用机器能力的熟练工匠队伍,成为工业革命的技术骨干。 其次,英国通过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赚取大量钱财。 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英国到底得到了多少财富,无从精确计算,但是,据英国剑桥1962年出版的《英国经济的发展,1688~1959年》一书称,早在168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就已经有10%来自海外。 18世纪中期,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法国被迫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非洲塞内加尔的法国商站及除5个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属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英国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据统计,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哈得孙公司,1670~1720年间的财产额增加了8倍。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57~1815年间,从印度掠夺了高达10亿英镑的财富,印度因而被称为是“英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 其间,1770年,英国人在孟加拉地区,竟用囤积全部大米的办法榨取更大的利润,因而导致约一千万人饿病而死。 1741年,英国人克莱武赴东印度公司任职员时,年工资只有5英镑,但全年的开支却要40英镑;他在印度想方设法进行搜括,1760年回国时,已经成为一名大富翁,携带25万英镑的巨款。 回国后,他以贿赂手段进入议会,甚至还取得了爵位,以后,他被英国政府委任为孟加拉总督、驻印度英军总司令。 为了鼓励英国人去殖民地掠夺更多的财富,英国议会下院还通过决议:“罗伯特·克莱武勋爵为我国立下了丰功伟绩”。 英国人还积极参与奴隶贸易,早先,英国只是向北美等地贩运黑奴,1713年,英国取得了向西属拉丁美洲贩卖黑奴的权利,一跃成为最大的奴隶贸易国,据1981年出版的《英格兰史》(著)统计,英国从开始贩运奴隶到18世纪的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共向美洲贩卖了五百多万名黑奴。 通过奴隶贸易,英国大发其财。 仅利物浦在1783~1793的11年间,就向西印度群岛出售了三十多万名奴隶,平均每年获利111.8万英镑。 许多奴隶贩子把赚来的钱用于国内投资,如英国著名的冶铁业大老板安东尼·培根,就曾在1768~1776年间,靠贩奴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投资冶铁业,成为冶铁业巨头。 同时,由于奴隶贩子主要是把本国的工业品,如纺织品、玻璃制品、烟、酒、刀剑、枪枝和其他金属制品运到非洲出售,扩大了国际市场;然后把黑奴运到美洲出售,运回本国和欧洲需要的棉花、靛青和木材等工业原料,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国内工业的发展。 因此,可以说,奴隶贸易在英国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第三,圈地运动也对英国工业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15世纪末以来,英国贵族地主用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小块租地上赶走,还霸占原来公用的草地、山林,赶走农民,用篱笆圈起大片土地,作为牧场,用来养羊,这就是著名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虽然对农民很无情,但它在客观上却有利于英国社会的进步。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 首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王室、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大量土地被拍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资产阶级手中。 此后,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通过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法令,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 地主夺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是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 所谓资本主义经营,也就是农场或牧场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即商业性农业或商业性牧业。 于是,经营农场或牧场的人也就成为农牧业资本家。 他们雇用工人,利用大农场的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改进耕作制度,用四圃轮作制代替休耕制,对土地实行深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产量;同时,牛羊由放牧改为圈栏饲养,改进牲畜品种。 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 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国人在自己的农场上采用轮耕法,把每英亩小麦产量从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于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 又如罗伯特·贝克威尔采用科学饲养方法,1710~1795年间,使初生牛犊的体重平均从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从370磅提高到800磅。 据统计,1700~1750年,英国小麦和面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离乡背井,到处颠沛流离,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页)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自己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资料,现在农业由农业资本家雇用农业工人生产,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就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同时,英国良好的自然条件也起了重要作用。 英国是位于太平洋航线上的岛国,拥有很多优良港口,去欧洲大陆和非洲、美洲等地都很方便,便于扩大海外贸易,为国内生产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英国国内的资源也很丰富。 英国拥有煤、铁、锡、铜、石料和盐等宝贵资源,煤田分布很广、质量好,约克—诺丁汉至今还是世界十大煤炭基地之一。 铁矿储量高,且多靠近煤田。 (现在锡、铁矿已枯竭或无经济价值。 )英国四周大洋环绕,拥有适于航行的河流:克莱德河、泰晤士河、塞文河、特兰特河、乌斯河、亨伯河,有不少良港:伦敦、布里斯托尔、利物浦、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 水路运输便利,价格也便宜,使国内外市场联系密切。 英国凭借海上霸权,从海外殖民地掠取廉价原料。

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日本的生产、生活方式

澳大利亚生活方式大多数澳大利亚人居住在沿海地区,主要是东南沿海、南部沿海和西南沿海一带,那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合人们居住的需要。 对于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相似。 很少有人富到可以不用工作,也很少有人穷到过不上像样的日子。 历史、气候和民族的个性使澳大利亚人过着一种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澳大利亚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大都以英国的社会习俗为基准,但却也有着鲜明的澳大利亚特征。 澳大利亚人主要来自西方国家,大多数澳大利亚人居住在大城市。 那些大都市都是各州的首府,而且都是港口城市,堪培拉则是澳大利亚联帮政府的首都所在地。 在澳大利亚城市里,通常见到的是宽大的住宅而不是高档大厦,因为72%的澳大利亚人拥有自己的单家独院,这些院落在中国被称为别墅。 当然,您也能看到一些公寓大楼,但大多数人拥有自己的独立住宅和花园。 由于每周工作时间为35-40小时,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每天下班的后可以有许多时间用于体育活动或养花种菜。 澳大利亚人的住宅或公寓都有很高的建筑标准,而且住宅内一般都拥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设备,如真空吸尘器、冰箱(99.5%的家庭)、彩电(98.3%以上)、洗衣机(95%以上)、电话(97%以上)、速冻机(67%以上)和洗碗机(90%以上)等等,而且大部分澳大利亚人都拥有自己的汽车,有一辆以上的占90%,有两辆以上的占37%,有三辆以上的占17%。 大多数住宅的建筑格局是有4-6个房间的一层式房舍,房舍周围为种满花草和蔬菜的花园和菜园。 澳大利亚人不用花多少钱就能使用一些网球、板球、高尔夫球和草地保龄球的体育设施。 许多澳大利亚城市中都有两边绿树成荫的宽阔大街,而且有可爱的花园。 各大城市的交通规则也同英国一样是靠左侧通行。 澳大利亚人的生活节奏比英国或美国要慢些,而且大多数城市居民都生活在和谐的气氛之中。 大多数移民也倾向居住在大城市,但是也有一些人宁愿住在乡间。 尽管澳大利亚的工业发展迅速,但羊毛仍然是主要的出口产品。 各州都有牧羊业,不过最大的牧场都在昆士兰、新南威尔士和西澳州。 牧羊主通常放牧着成千上万只羊,一些牧羊主通常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 而另一些牧羊主们则组成了自己的小社区。 即使在人烟稀少的内陆偏僻地区,一些牧羊主们也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这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出口国。 通过不断的努力,现在澳大利亚与北欧、西欧、北美和后来居上的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水准相比,毫不逊色,自豪地迈进了富裕国家和地区领先者的行列英国生活方式1、田园式的休闲生活情趣“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 ”这是英国一位党派领导人的名言。 在英国,你会感动于宁静美丽的乡村风景:马路两侧绿荫叠翠,绿色草坪一望无际, 乳牛、羊群连绵,大片大片金灿灿的矮草怡人耳目,一座座庄园式的别致乡村小房屋或是古老城堡。 “清晨挤羊奶、喂马、吃自家制的黑莓果酱……”在英国,田园式的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远离城市喧嚣,前往乡村享受田园生活。 英国人对园艺的热爱堪称世界第一,每一户寻常的人家都有一个“自己的后花园”。 周末假日,工作之余,一家人包括孩子们自己动手在园子里面“沾花惹草”便是他们最喜爱的家庭生活。 他们的男主人总是不停地修缮房屋、敲敲打打、制作家具,修整花园,甚至自己制作陶瓷工艺品,这不仅仅出于经济考虑(在欧美国家,工人薪酬很贵),也是把此看作是培养个人技能,陶冶个人情操,及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一。 而女主人则从早上起床后便开始打扫卫生、侍候花草、准备食物、照顾孩子或推车到超级市场采购。 通过自己动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适,更具个性化。 这也就是源于欧美的著名DIY文化(英语Do It Yourself)。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请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 ”林语堂这一高论中,正好描述了英国人休闲地住在世外桃源般的乡下的生活情趣。 2、注重文化内涵、艺术熏陶的家庭生活在Newcastle College学习的home stay生活期间,每天清早七点钟我都在一阵优雅的钢琴声中醒来,我所寄宿的家庭是一个书香之家,男主人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女主人是一位小学法文和历史老师,再加上四个可爱乖巧的儿女,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每天上班上学的日子,这一家人如闹钟一样准时起床,几分钟的洗漱之后,有的弹奏钢琴,有的在唱圣歌,大女儿吹练长笛,小儿子弹练吉它,(他们一家六口都会弹钢琴,四个儿女六岁左右就开始学钢琴,作为乐器学习的基础一直到十几岁,从十五岁开始又学第二种乐器,基本每个孩子都懂两种乐器。 )七点半时我就一定会听到早餐的“集结号”――摇铃声,这时大家都停下手上的事情赶过来一起吃早餐,大家都互相道声“Hello”, “Good morning”,问侯一声“Did you have a good sleep last night?”,就这样,我们在快乐的乐声中微笑中开始一天的学习与工作。 英国人的生活目标很简单,就是享受自己的人生。 而且他们的生活兴趣很广,无论年少年长,都注重自己的艺术熏陶和文化内涵,电影院,歌剧院和数目众多的博物馆是他们经常出入的场所。 英国人去看电影院或欣赏歌剧都会盛装打扮,一家人一起去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英国,大小的商店在下午五点钟都基本关门,他们都享受天伦之乐去了,英国人一旦组织家庭,他们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都会很强,很注重家庭生活。 夜晚,英国人没有太多五光十色的休闲场所可去,所以,坐在家里和家人一起看电视或者安静地阅读,成为主流的娱乐方式。 我们在 University of Sunderland的一位老师Ian,已经接近退休了,晚上还坚持学习希腊语和学弹吉它作为娱乐生活。 基督教徒在晚上会家庭一起学习圣经,或到教堂会教友, 很多教徒家庭用圣经里的道理启迪孩子向善向上。 一到周末或复活节、银行节、圣诞等节假日,英国人或是修整花园,或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或是观看足球比赛,每个家庭都去享受天伦之乐,即使是不工作的时间,他们也安排得自有规律,井井有条,比如逢双周去游泳或逢单周去看一次戏剧,准确得如同时钟的指针。 除此之外,每年外出旅游度假对大多数英国人来说,无论时间长短,国内或国外,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因此俄罗斯人在居住、服饰、饮食、礼节、迷信和忌讳等方面的生活方式也与众不同。 一、居住1、民宅俄罗斯的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传统的俄式民宅以木材为建筑材料,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由圆木搭建的,这种木屋十分坚固;另一种是由木板盖成的,这种木屋精致美观。 俄式传统木屋的屋顶呈“人”字形,因为俄罗斯的冬季降雪丰富,“人”字型的屋顶斜度大,便于积雪下滑。 这种木屋有的有烟囱,有的没有烟囱。 木屋上部建有阁楼,供储物或小孩居住玩耍用。 木屋的地下还有半层,深约一人多高,主要用来储存食物,蔬菜和酒,还有防潮保湿的作用。 木屋的门前是长方形的门廊,门廊下一般有四五级台阶。 要想进入木屋,首先要走上台阶,经过门廊,才能进门。 屋内一般有三四个房间,面积十几、二十几平方米不等,分别为起居室、卧室、餐厅和厨房,房间宽敞,地上铺着木地板。 木屋的窗户一般朝南,窗框上装饰有三角楣饰或流水图案,窗户上还留有通气用的小气窗,窗台宽大,摆着一盆盆鲜花。 正房旁建有侧房,用来存放家具或作仓库。 木屋四周的院子用木栅栏围着,院内有菜园。 传统民宅中的炉子、条凳和上座别具一格。 炉子又高又大,既可供暖,又可烤东西和烧饭,上面还可以躺人。 条凳固定在墙边,供数人合坐。 现在,这种俄式传统木屋在俄罗斯仍然存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数家民住进了2-4户的2层住宅,配有公共设施,每户居民有一片宅边地,可以种植瓜果蔬菜。 城市里,居民的住房非常紧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两代、三代“同堂”的大有人在。 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为缓解住房矛盾建造了大批火柴盒式的5层简易楼房,现外观已破旧不堪,面临推倒重建的命运。 近年来,为了合理使用土地,适应城市居民大幅增多的形势,修建了一批以12-19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群为主体的小区。 小区有食品店、邮电部、储蓄所、幼儿园、学校、电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也尽可能恢复和保存城市里有价值的古建筑。 2、别墅所谓别墅是俄罗斯人的郊外私人住宅。 苏联时期,市政府为每个干部职工提供0.06公顷的土地供建别墅用。 这种在地多人少的地理环境下出台的政策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建筑。 俄式别野一般建在郊外的山坡上、林边、水旁。 建造别墅的地区多由国家划定,并提供输电。 人们习惯上把这些地方称为别墅村。 俄式别墅多为木结构的房屋,有大有小,小的只有十几平方米,大的有套间,一般内部陈设简单,方便搬动。 外部涂着鲜艳夺目的色色彩,饰有各种图案。 夏天,每逢周末,俄罗斯人开着小轿车或乘坐郊区的电气列车来别墅度假。 轻松、闲适的别墅生活解除了快节奏城市生活带来的紧张和不适。 他们还在别墅的园地里种菜,既可放松身心,又可弥补城市供应的不足。 夏天一过,这里便一片宁静,别墅主人只是偶尔去看看,冬天,这些别墅是闲置的。 苏联解体后,经济萧条,生活困难,居民在别墅的菜园里种植土豆,以供全年食用。 另外,有些老人把市内的住房出租收费,以解生活之难,而自己则住在简陋的别墅里。 3、黑澡堂俄罗斯人爱洗澡。 城市里往往有许多公共浴室。 俄罗斯的农村里,人们爱洗蒸气浴。 他们认为蒸气浴能健身、消除疲劳,还能治病。 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北方和西伯利亚各民族居住区,黑澡堂是民间常见的浴室。 这种澡堂一般盖在住房旁的院角里,以木结构居多,夏天用作储藏室。 为了保暖,澡堂里的炉子没有烟囱,木柴燃烧冒出的黑烟散发在澡堂里,时间一长,澡堂的板壁和屋顶都被熏成黑色,故称之为黑澡堂。 二、服饰俄罗斯的民族服装色彩鲜艳,宽大,这和俄罗斯民族的生产、生活有关,也体现了俄罗斯人豪迈的性格。 俄罗斯男子的民族着装是这样的:上身斜领的粗麻布衬衫,衬衫的领口和下摆有绣花,外罩粗呢大衣,或罩一件长衣并系腰带;下身穿瘦腿裤,脚蹬皮靴或皮鞋,头戴呢帽或毛皮帽子;冬天时,外罩羊皮短外套或羊皮大衣。 俄罗斯女子的民族着装是这样的:上身也是粗麻布衬衫,衬衫的领子不开口,衣领有褶,衬衫有刺绣,镶肩,衣袖肥大;俄罗斯南方女子穿毛织裙子,北方女子穿萨腊范,不穿长裤;脚穿皮鞋或皮靴;夏天,头戴花头巾,秋冬季头戴呢帽或皮帽,冬天时也穿羊皮外套。 在民族服装中,俄罗斯女子的装饰品主要有披肩和腰带。 披肩有两种样式:三角形和正方形,上面印着鲜艳的大花图案。 除披在肩头外,俄罗斯女子还常把披肩包在头上,作为头巾使用。 俄罗斯人认为腰带不仅能保暖,还能保佑平安,因为腰带象征太阳光的圆环状。 在民间,未来媳妇送给公婆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腰带,所以俄罗斯女子从少女时代便学习刺绣和缝制腰带。 如今,在城市中穿民族服装的俄罗斯人已很少见了。 只有在农村,或是在重大节日时,人们才换上传统的民族服装。 现代俄罗斯人的服装特色是整洁、端庄、大方、和谐。 按俄罗斯的传统习惯,妇女必须穿裙子,特别是在公众场合和正式场合。 而今,俄罗斯妇女仍保持着这一传统。 但70年代以来,俄罗斯女青年争相仿效西方的时尚,穿起了牛仔裤,这曾引起俄罗斯社会舆论的关注。 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俄罗斯人的服饰也受到了影响。 1990年以前,俄罗斯男女服装以西装套服和套裙为主,很少有人穿牛仔装,女子穿长裤的也很少见。 随着与各国贸易的增多,与世界时装潮流接轨,俄罗斯人的服装中出现了中国的邮差绿羽绒服、猪皮夹克、针织拉绒腈纶带檐帽、欧式长方形毛料格披巾、意大利的皮靴、法国的碎花长裙、土耳其皮夹克和光皮加最长大衣、牛仔服装、各牌休闲服和运动装等等。 三、饮食俄罗斯人在饮食习惯上,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他们讲究烹调,因此俄式大菜闻名于世。 1、面包自古以来,俄罗斯就以面包为主食。 面包的品种很多,按原料分有:白面包、黑面包、黑麦精粉而包和玉米粉同包。 白面包的消费量很大。 但俄罗斯人也爱食黑面包,甚至超过白面包。 黑面包的主要原料是黑麦粉,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 黑面包有一股麦香,入口时略带酸味,咀嚼一会后,又有一股甜味。 按开头分有:大圆面包,它直径可达40厘米,面包上有花纹;面包圈;挂锁形面包;小圆面包,它的大小开头类似中国的馒头,可把它切开,中间夹肉、乳酪做成三明治;面包干;8字形小甜面包;长方形面包;椭圆形面包等等。 俄罗斯还有一种食物,它被称为俄罗斯人的“第二面包”,这就是土豆。 俄罗斯人十分爱吃土豆。 据统计,俄罗斯每年人均消费土豆100多公斤,与粮食的消费量差不多。 在俄罗斯土豆的吃法有很多种: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用土豆做的小扁饼、用做牛排、烤鸡等菜的配菜等等。 2、一日三餐俄罗斯人一日三餐中的主食除面包、土豆外,还有牛肉、猪肉、羊肉、牛奶、蔬菜、黄油、乳酪等。 俄罗斯人用餐的特点是肉、奶量多,蔬菜量少。 俄罗斯人的进餐方式是一道一道地吃。 上菜时一般先上凉菜,如沙拉、火腿、鱼肉鱼肉冻、凉拌生菜、酸黄瓜等;然后再上主菜,主菜有三道,第一道是汤,如鲜鱼汤、清鸡汤、肉杂拌汤、肉丸豌豆汤、红菜汤等。 俄罗斯人特别爱喝红菜汤,也称罗宋汤。 这种汤的做法是:把肉切成小块,把红菜头、圆白菜、土豆、洋葱、胡萝卜切成丝放进水里,加上盐、糖等调料一起煮,煮熟后再浇上酸奶油,有时里面还加上蘑菇和李子干,味道鲜美。 俄罗斯人喝汤时可以吃面包,这和西方人不同。 而且,餐桌上除白面包外,还要有一碟黑面包。 第二道菜是肉菜,如煎牛排、烤牛肉块、炸鸡、炸肉饼等配上土豆条、圆白菜、甜菜。 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是甜食,一般是煮水果、果子冻、冰淇淋、点心、果汗、茶或咖啡等各种饮料。 在宴席上,一般还有鱼子酱,它是菜肴中的上品,有黑鱼子酱和红鱼子酱两种。 吃法是:先在白面包上抹一层黄油,然后把红或黑的鱼子酱沾在黄油上。 俄罗斯人做菜很讲究调料。 他们的观点是调料不仅能调味,还能增加菜的营养价值。 他们常用的调料有葱、姜、蒜、胡椒和芥末,此外经常在菜中放月桂叶、丁香、茴香籽、用橄榄油、鸡蛋黄和香料搅拌成的沙拉油。 由于俄罗斯夏短冬长,日照不足,所以一年四季以土豆、圆白菜、胡萝卜、洋葱为主,新鲜的时令蔬菜和水果很少,也很难储存。 3、饮料俄罗斯人喜爱的饮料有含酒精的饮料如伏特加、啤酒、葡萄酒、香槟酒;不含酒精的饮料如茶;清凉饮料如克瓦斯等。 俄罗斯人以好酒出名,每逢节假日、生日,大家都开怀畅饮。 在各种酒精饮料中,他们最喜欢伏特加。 伏特加几乎成为俄罗斯的代名词。 俄罗斯的伏特加是于1428年由意大利的热那亚传入的,但当时执政的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禁止饮用伏特加以保护本国的传统名酒--蜜酒生产者的利益。 伊凡雷帝首次在莫斯科开设“皇家酒苑”,但不久之后,他下令除自己的禁卫军外都不准饮用伏特加。 直到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后,伏特加才在民间传开。 彼得大帝还把伏特加视为国库的主要的财源。 伏特加的做法是先将酒精经过活性炭处理,除去不纯正气味,然后加上水,到酒精含量达到36%-60%时便算制成。 市场上出售的伏特加多为42度。 用粮食配制的伏特加,口感清冽,余味悠长。 “首都”牌伏特加为此类酒中之上品。 香槟酒是俄罗斯各种喜庆宴席中不能缺少的开锣戏,之后由伏特加担纲。 列.戈利岑是俄罗斯的香槟酒这父。 俄罗斯人喝酒时善讲祝酒词,祝愿相会,祝愿健康,祝愿孩子,祝愿和平,祝愿友谊,一套接一套的。 酒至酣处,便载歌载舞。 第一杯通常要喝干,然后各人随意,按规矩不劝酒。 第三杯酒常为在座的女士而干,男士要起身,喝干,女士则不用起身,且不一定要喝完。 如在主人家作客,最后:一杯要敬主妇,以感谢她的烹饪技术和辛苦。 俄罗斯人不讲究下酒菜,喝酒也无节制,有多少喝多少,常常是一醉方休。 因此俄罗斯酒鬼很多,灾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酗酒使犯罪率上升,离婚率增加,车祸增多,劳动生产率下降,男人的寿命缩短等等。 除饮酒之外,俄罗斯人还有饮茶的嗜好。 俄罗斯人偏爱红茶,平均每个每年消500克。 俄罗斯只在南部的索契出产少量茶叶,因此主要依靠进口。 中国的茉莉花茶、印度的红茶深受俄罗斯人喜爱。 每一下午5点-6点是俄罗斯人的饮茶时间。 长期以来,俄罗斯人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1)他们好喝甜茶,即在茶里放糖、果酱或蜂蜜,还要吃一些甜食,如自制的蛋糕、甜点心、饼干糖果等。 (2)喜欢用茶炊煮茶。 茶炊是俄罗斯特有的烧开水用的水壶,传统的由铜制成,现在常见的则是不锈钢的,结构类似于中国北方烧木炭的铜火锅。 壶的下部配有一个空心圆筒,用来烧木炭,也可烧刨花和松果。 俄罗斯人几乎家家都备有铜制或不锈钢制的茶炊,现代化的家庭使用电茶炊。 好客的主妇们常邀请亲朋好友来喝茶,并用自制的点心招待客人。 喝茶时,女主人先将瓷茶壶里沏好的酽茶倒进客人的茶杯,然后将茶杯端到茶炊前续水。 茶炊和喝茶是人殷勤好客的标志。 (3)喜欢喝浓茶,现代人还常在茶中放些罗姆酒。 除饮酒喝茶之外,俄罗斯人夏日的传统饮料是克瓦斯,这是一种有薄荷、面粉或黑面包干、葡萄干、浆果和其他水果加上白糖发酵制成的清凉饮料。 近几十年来,在大小会议上,矿泉水已成为主要饮料。 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了解日本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看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我写了几点,希望网友喜欢。 1,日本人的生活很有规律。 东京的交通很拥挤,但日本的少班族几乎不会迟到,他们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固定的时间赶上固定的地铁,固定的时间工作、下班,一切时间拿捏的很准确。 固定的娱乐生活,固定日子的出游,学习各种技艺。 一切都有计划,有规律。 (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简直是一种杂乱无章,盲目的土拨鼠式的生活。 尤其是网友们,该改改了。 )2,日本人过着刻苦精进的生活和奉献精神。 日式房子很矮小,睡觉打地铺,吃饭很简单(但不失精致),蔬菜多生食,做日式菜花时间不多。 日本工人很刻苦努力,切不忘学习。 日本人很有奉献精神,日本的崛起是和他们默默努力和不计较报酬是分不开的。 松下幸支柱的故事和他的书,大家都很熟悉。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过的也很清苦,可不少人耗在肥皂剧和俗事里一点也不进步。 )3,日本人在生活中追求艺术。 日式庭院,佛舍浮屠,精微简洁。 常妆有微景妙艺,甚至厕旁都置一方池水,几株楠天。 室内以插花装扮,满事升春。 插花技艺也有派别师承,又称花道。 一瓦盆,一净瓶,几只红绿鲜花青枝,再点缀些沙石,小小一景立现。 此外还有茶道,音乐和歌等。 (我国园林比日本好,但不普及,紧处于几个旅游景点,门票又贵。 我国盆景也不差,但太费时,费力,又矫柔造作,一点也不自然。 )4,日本人注重健康的生活。 日本人注重清洁,几乎每天洗一次澡。 日本人喜郊游,春天樱花开时,京都的岚山丸山,东京的飞鸟上野,到处可见游春男女。 日本人很少暴饮暴食,分餐,酒多低度。 岁伏出狩、元日门松、端阳张鲤祭雏、七夕拜星、中元盘踊、九重栗糕,这些节日都来自我国,但一到日本,却又变成了很有意义,盛大的节会。 (我国…………国人的奢靡之风,实难启齿,不说也罢。 )5,日本人契而不舍的毅力。 前两天看报纸,记一日本天文及电磁专家发现电磁波可预测地震,报道出来,各方地震学家嘲笑他,但他一直研究下来,终获成果的故事。 此人为一目标坚持奋斗数年不懈,日本人毅力可见一斑。 6,日本人生活中的尚武。 日本人崇尚武士精神,自然,剑道、柔道,大行天下。 连刺客杀人技艺的忍术都会受到欢迎。 很多日本人会在各种武术会馆里学习,锻炼精神和身体。 在日本有名的一项表演运动就是相扑,极受欢迎。 日本人的尚武对起民族性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我们也尚武,以前看学校同窗打架不矣快哉!只是工夫差劲。 )7,日本人简雅的享乐方式。 日本人享乐是与艺妓分不开的,艺妓分男女,女艺妓同我国一样是不卖身的,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都要经过专业的训练。 艺妓工作时着和服,画唐装为微笑状,只是施粉更重,使人看不到自身的表情。 艺妓善舞,和服长袖配束腰,色彩斑斓,持扇,舞起如蝶。 男艺妓又叫歌舞伎,常起舞带面具,重气势,动作简单,陪乐单调,只一鼓,咚咚的单敲,以简单取长,清淡制胜。 其他的歌曲音乐形式类似。 (我这里只写了传统的,至于现代的,木村拓栽等流行西化方面与港台无本质差别。 这里不多说了。 )8,日本人待人接物的儒家思想。 1890年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规定“以儒教为根本,以西洋哲学为参考”,结果传统的儒学被保留下来。 日本近代的成功仍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武士道精神是儒家文化和日本民族性相结合的产物)。 现代日本社会各阶层深受儒家传统影响,从经营、教育、政治、解决问题的形式、个人修养及家庭关系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日本的儒家要比中国的简单,基本上是唐和朱熹时代,我国儒家后来有发展出了一大堆封建礼教的有害无用的东西。 )颜锡雄的论文中有:日本的企业家往往就是儒家,他们把行为模式、文化精神融化在企业中,把《论语》作为工商企业的圣经。 日本企业家一般都较注意自身修养,在下属面前力图树立朴素大方、平易近人、廉直公正的形象。 这样做法主要得自于《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警句的启发,目的是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达到推己及人的最佳效果。 日本企业家往往通过对企业精神的宣扬,以达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的目的,而其中某些内容正是运用了儒家思想,最突出的是出自《论语》的“和为贵”,以及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 日本企业家把“和”的理念纳入企业精神,是职员齐心协力,指令畅通无阻地落实到每一个人,并迅速得到贯彻落实。 澳大利亚的生产方式澳大利亚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养殖业。 五十年代时期,农业在澳国民经济中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出口占澳大利亚全部出口收入的80%左右。 随着澳大利亚多元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矿业、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升高,尽管农业在近20多年来产值已经远远超过了50年代的水平,但在经济中的总体地位却有所下降。 近10年来,澳农业产值基本上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5%左右的比例。 澳大利亚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在海外。 九十年代以来澳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70%左右,基本上,澳75%左右的初级农产品和25%的加工后农产品用于出口。 2000年澳农产品出口额为275亿澳元,占产值的64%。 部分产品出口占产值的比重相当高,比如小麦为69%、大麦76%、大米63%、芥子油78%、棉花95%、糖76%、牛肉63%、羊毛98%,奶制品60%。 澳农产品出口市场,按2000年统计数据,日本占17%、东南亚占15%、欧洲占11%、美国、中国、中东及其他亚洲国家为8%、韩国5%、其他国家和地区20%。 澳某些农副产品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仍然举足轻重,澳大利亚的羊毛、牛肉、小麦、糖、奶制品、水果、大米和鲜花的出口在世界农业初级产品的出口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Copyright @ 2024 为佳商机网 鄂ICP备2024049831号-1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来路自动抓取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被显示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本页阅读量次 | 本站总访问次 | 本站总访客人 | 今日总访问次 | 今日总访客人 | 昨日总访问次 | 昨日总访客

为佳商机网已经安全运行时间为;

技术支持:为佳商机网

| 网站地图|